Friday, January 06, 2006

The Kiss


The KISS
"An artiest should be able to express himself from the inmost heart and this is also the only condition of being a painter; that is, to represent his inner world," said Gustav Klimt (1862-1918).

Klimt is one of my favorite Western artists and The Kiss is one of his works that I love the most. Klimt can be said Austrian national treasure in that The Kiss is always showed at the Vienna Airport.

At thirty-five, Klimt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Vienna Secession that the "Secession" painters had an attack against traditional art forms, even against morals due to the imperialistic suppression.


Klimt is known by his “decorations.” The Kiss is a fascinating icon of the loss of self that lovers experience. Only the faces and hands of this couple are visible; all the rest is great swirl of gold, studded with colored rectangles as if to express visually th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xplosion of erotic love.
克林姆(西元1862~1918)認為:「一位藝術家應有發自內心的展現能力,這也是畫家的唯一要求,那就是把自己內心的世界呈現出來。」

克林姆是我最喜歡的西洋畫家之一,而他的作品--「吻」是我的最愛。克林姆可說是奧地利的國寶,連維也納機場都放著他這幅畫--「吻」。

35歲時,克林姆與其他同好一同創立「維也納分離派」,源起對帝國主義的鎮壓,轉而向傳統藝術規範、甚至是倫理規範加以攻擊。

克林姆最著名的即是他的「裝飾畫作」。「吻」表現出熱戀中男女失去自我的經驗。我們僅能清楚看到畫中戀人的臉和手,至於其他部分則是由黃金螺旋狀及彩色的方形圖案所填滿,以視覺方式表現出對性愛在情感與肉體上的釋放。

Labels:

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Handling Adversity: Carrot, Egg or Coffee


Carrot, Egg or Coffee?

You will never look at a cup of coffee the same way again.

A young woman went to her mother and told her about her life and how things were so hard for her.  She did not know how she was going to make it and wanted to give up. She was tired of fighting and struggling.  It seemed that as one problem was solved a new one arose.

Her mother took her to the kitchen. She filled three pots with water. In the first, she placed carrots, in the second she placed eggs, and in the last she placed ground coffee beans. She let them sit and boil without saying a word. In about twenty minutes she turned off the burners. She fished the carrots out and placed them in a bowl. She pulled the eggs out and placed them in a bowl. Then she ladled the coffee out and placed it in a bowl.

Turning to her daughter, she asked, "Tell me what do you see?"

"Carrots, eggs, and coffee," she replied. She brought her closer and asked her to feel the carrots.  She did and noted that they got soft. She then asked her to take an egg and break it.  After pulling off the shell, she observed the hard-boiled egg. Finally, she asked her to sip the coffee.

The daughter smiled, as she tasted its rich aroma. The daughter then asked.

"What's the point, mother?"

Her mother explained that each of these objects had faced the same adversity--boiling water--but each reacted differently. The carrot went in strong, hard and unrelenting. However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the boiling water, it softened and became weak. The egg had been fragile. Its thin outer shell had protected its liquid interior. But, after sitting through the boiling water, its inside became hardened. The ground coffee beans were unique, however. After they were in the boiling water they had changed the water.

"Which are you?" she asked her daughter. "When adversity knocks on your door, how do you respond?  Are you a carrot, an egg, or a coffee bean?" Ask yourself, which am I?
Am I the carrot that seems strong, but with pain and adversity, do I wilt and become soft and lose my strength?

Am I the egg that starts with a malleable heart, but changes with the heat?

Did I have a fluid spirit, but after a death, a breakup, a financial hardship or some other trial, have I become hardened and stiff?  Does my shell look the same, but on the inside, am I bitter and tough with a stiff spirit and a hardened heart?

Or am I like the coffee bean?  The bean actually changes the hot water, the very circumstance that brings the pain. When the water gets hot, it releases the fragrance and flavor. If you are like the bean, when things are at their worst, you get better and change the situation around you.

When the hours are the darkest and trials are their greatest do you elevate to another level?
How do you handle adversity? ARE YOU A CARROT, AN EGG, OR A COFFEE BEAN?
Don't tell GOD how big your storm is. Tell the storm how big your GOD is!

May GOD BLESS YOU ABUNDANTLY!

Labels:

Tuesday, January 03, 2006

時時刻刻: 心有千千結--維吉妮亞.吳爾芙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星期五,這天晴空萬里,風和日麗,希特勒的飛機正準備傾巢而出,大舉轟炸英格蘭。就在這天,五十九歲的英國著名女作家,向來以「意識流」寫作風格聞名於世的現代主義先驅維吉妮亞.吳爾芙女士,她在早上起床後,給丈夫雷納德留下一封遺書,然後獨自走向離家不遠的奧斯河,她慢慢走入河中,慢慢沉了下去……。這封有名的遺書上這樣寫道:
最親愛的:我確定我又要再度發作了,我知道這次我們再也無法克服了……所以我現在正要做我認為最應該做的。你已經給過我人生中最大可能的幸福,沒有人能夠做得比你更好的了。要不是這折騰人的病,我真看不出有誰會比我們更幸福。真的,我再也撐不下去了,我只是徒然在糟蹋你的生活,沒有我,你會活得更好些才對……我想說的是,我這輩子的所有幸福都是你給予的,你一直很忍讓我,對我實在好得不知要如何去挑剔……如今,一切都將離我遠去,除了一樣,那就是你對我的好。我真的不能再繼續糟蹋你的生活了,我相信兩個人在一起生活,要像我們曾經有過的那般快樂,恐怕是再也找不到的了。

這封遺書如輕描淡寫一般的筆調,卻寫出了夫妻兩人之間最誠摯的愛情,臨死都不會忘記對方的好處,簡單幾筆,字裡行間所流露的情感卻濃烈得教人讀來動容不已,不愧是名家手筆。維吉妮亞.吳爾芙和夫婿雷納德結褵三十年,但她從早年開始即有精神方面的嚴重問題,她患有精神分裂症狀的疾病,經常為情緒問題所擾,在這之前已企圖自殺兩次,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她身後留下《燈塔行》和《戴洛維夫人》等八本前衛小說作品,以及《自己的房間》和《三幾尼》兩本有關女性主義的重要論文,還有一本極富創意的《歐蘭朵》,一本有關女性主義論題和英國文學,為同性戀友人所寫的一本小說體裁的傳記,此外,還有許多篇為報章雜誌所寫的文章,集為兩冊的名之為《普通讀者》的集子。一九七�年代之中,她的日記和書信集相繼出爐,她在二十世紀英國文壇上的聲望至此幾至於顛峰,幾乎無人能及。

最近上映影片《時時刻刻》的故事即是從上述遺書展開,然後轉回一九二三年吳爾芙開始寫《戴洛維夫人》一書的開頭那一天,經過一番苦思細慮,她告訴丈夫她終於想到如何為這本小說寫下第一句話:「戴洛維夫人跟自己說,她要自己去買花。」如果說遺書和投河自盡是這則故事的序曲,那麼這裡所述應該算是正文,但這部影片出人意表的地方,正如同其原著的精心設計,則在於另外創造兩段不同時間和背景的故事片段,以《戴洛維夫人》這本小說為中心主題貫穿其間,和吳爾芙的個人故事互相交織穿梭,形成為一部充滿創意且又十分別出心裁的描寫女人內心世界的精彩電影,如同吳爾芙在《戴洛維夫人》一書中所說:「一個女人的一生,全濃縮在這一天之中,是的,這短短的一天。」

誠然,年屆五十二歲的戴洛維夫人,她的內心世界在這一天之中的確扮演了她整個一生的故事。這一天晚上她要在家裡舉行宴會,早上的時候她說她要自己去買花,就在這一天之中,她的內心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翻騰經驗,她重新省視了一遍她所走過的生命,並且以嶄新目光看她生活周遭一切,頻頻雀躍呼叫:活著真好!表面上看似什麼都沒發生,實則內裡澎湃洶湧不已。當然,這天至少也在她身上發生了兩樁重大事件,一樁是三十年前曾向她求婚的一位男士從印度回來,翩然登門造訪,另一樁是鄰居一位長期為精神疾病所苦的年輕人跳樓自殺。事實上,除了上述插曲,一本兩百多頁篇幅的小說,從頭到尾幾乎毫無故事情節可言,多的是一連串漫無邊際和天馬行空式的心靈印象的抒發,這讀來像是曼殊菲爾短篇小說的擴大描寫,而曼殊菲爾 (Mansfield)正是吳爾芙所心儀的和她同時代的紐西蘭女作家,她們在文學上都是走在前頭的現代主義先驅。

我最近仔細重讀吳爾芙這本小說,真正印證了大衛.鄧比在《華麗的冒險》一書中所說,讀吳爾芙必須以不同人生階段去加以反覆重讀,然後在不同層次的內心體驗中來回擺盪,藉此深入生命的感受,繼而得到很大的閱讀樂趣,因而吳爾芙的世界是內在的和反省的,而不是外在和具體。我深深認同這樣的看法,前後十年之間,我對吳爾芙終於有了不同的體驗,也因而有了不同的評價,特別是如果把《戴洛維夫人》和《燈塔行》這兩本主要小說作品,加上《歐蘭朵》和《自己的房間》以及她的日記和書信集等放在一起讀,我們會立即發現一個內在世界多麼繁複細膩以及觀察眼力多麼獨到銳利的風格統一的吳爾芙,況且她的英文敘述文體亦可說獨樹一幟,說得上是美麗動人,我們甚至可以不妨這麼說,她的小說根本不具任何吸引人的具體故事情節,但會吸引住我們繼續往下讀的,毋寧還是她那細緻婉約的散文敘述風格,反覆閱讀之餘,沒有人會否認,《戴洛維夫人》的確是一本偉大的當代英文散文體傑作。

電影《時時刻刻》的原著顯然是一本特別向吳爾芙呈現至高敬意的小說作品,我們甚至可以把這本小說看成是《戴洛維夫人》的簡易解析版,特別是電影中梅莉史翠普所主演的一段,基本上即是現代版影像化的戴洛維夫人在一天之中的故事,二○○一年的紐約和一九二三年的倫敦基本上並沒太大不同:化身為戴洛維夫人的梅莉史翠普為晚上的宴會早上一早自己出去買花,她以前曾一起同居的男友突然造訪,還有她至今一直在照顧的一位染患愛滋病男友突然跳樓自殺。至於電影中第二段茱莉安摩爾主演那段,除了小說《戴洛維夫人》這個中心主題不時出現之外,乍看有些突兀,實則不然。

吳爾芙除小說創作之外,她更宣揚女性自主的主張,《歐蘭朵》和《自己的房間》在一九二○年代出版之際,可說為女性主義論調說出了許多極剴切中肯的話,電影中第二段茱莉安摩爾的角色,簡單講,正是塑造來當作這種論調的註腳:追尋自我的生活空間。這等於是帶有延伸吳爾芙主張的企圖,把她的話加以擴大演繹。

弗洛依德生前曾經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女人到底要什麼?」大師終其一生並未真正回答這個問題,不過從今天眼光看,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用一句話講,女人要的是自由和自我,套用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書中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主張,換句話講也就是努力去做自己。電影中茱莉安摩爾曾企圖自殺,最後尚且以拋夫棄子終場,除了想擺開束縛去做自己,難道還有什麼別的企圖嗎?她和易卜生筆下的Nora一樣,丟棄丈夫和小孩離家出走去追尋自我,她做到了嗎?五十年後她再度出現為跳樓自殺的兒子收屍時,已經是雞皮鶴髮,垂垂老矣,而這中間漫長的五十年歲月竟像是一面空白,她有快樂生活過嗎?電影沒交代,沒有人知道。

電影中有關吳爾芙生活部分的描寫,比照關於她的傳記,可說相當的寫實,時間設定在一九二三年之中的某一天,吳爾芙著手動筆寫《戴洛維夫人》,當天下午她的姊姊凡妮莎帶小孩來訪,我們更會注意到,影片所呈現的一幅吳爾芙夫妻的日常生活寫照。這顯然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從影片中火車站夫妻爭執那場戲,可看出後來吳爾芙在遺書中所述「你一直很忍讓我,對我實在好得不知要如何去挑剔」,絕對是不虛假的事實。我最近讀到吳爾芙生前著名同性戀女友Vita的兒子奈吉爾.尼可森所寫有關她的傳記《找不到出口的靈魂》一書,作者在書中花費不少筆墨描寫吳爾芙夫妻兩人的生活,其中有一點事實值得我們注意:他們之間幾乎沒有性生活。這層事實不難理解,理由很簡單,吳爾芙天生性冷感,又是同性戀,而且又有精神分裂疾病,雖然貌美又兼具創作才華,但想成為她的夫婿還真非得有超凡勇氣不可。我們不妨想像,一對沒有性生活的夫妻可以維持三十年,尚且還恩愛逾恆,這在男方而言,依恃的如果不是忍讓和包容,真不知道還會是什麼。這本傳記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完美男性的優良典範,真正是「好得不知要如何去挑剔」。

從文學經驗角度看,讀吳爾芙的作品的確讓我們更能懂得如何利用心靈去體驗生活,也更能勇於坦然面對自己靈魂的真實面。吳爾芙誠然不易親近,其實她的本質是平易近人的,只要能耐著性子一步一步走入她的世界,那真是樂趣無窮,她只簡單利用日常生活中平凡時刻,卻能源源不絕挖掘出我們意識生活的折磨和喜悅,對生活的本質沒有經過一番細膩體驗和觀察,便做不到這點。
電影《時時刻刻》真正為我們做的,則是釐清吳爾芙蕪雜零亂和天馬行空一般的思緒,用電影特有的蒙太奇交叉剪接方式,把生活中最深刻的內在感觸有條不紊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混濁的情緒因而得到清滌,我相信這是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我們特別感受到,生活的真實體驗是內在的感觸,而不是由外在行為而來。

Labels:

Monday, January 02, 2006

時時刻刻中的生命面向


時時刻刻 中 沉重的靈魂
這部改編自麥克康寧罕(Michael Cunningham)原著小說的電影,嚴格來說並不好看。然而,與其說它沉悶,不如說是沉重,可能更加貼切。看來無關緊要的堅持,卻導致生命的掙扎與結束,故事一開始,觀眾就被牽引進入一圈又一圈深不見底的漩渦,隨著女主角浮沉於潭底綠波之中。凝重遲滯的空氣讓人透不過氣,無可名狀的無奈揉合在音樂中,若有似無地飄在意識底層,讓人不由自主深陷在一種醉不倒卻醒不了的夢魘。
深鎖的眉宇,熾烈而迷惘的眼神,始終縮在連身裙口袋繾捲不出的手,以及飛舞在指間的蘸水筆,無數細膩的細節,有意無意洩漏了二十世紀英國知名意識流小說家維吉尼亞.沃爾芙(Virginia Woolf,妮可基嫚飾) 充滿矛盾的存在。窮其一生的追尋,被濃縮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跌撞與淒惶,從思索著是否宣判達洛威夫人死刑,到最後自己步入急流,一個迷亂的靈魂,沒有出路的絕望,編織出三條敘述主線。故事雖然三分,事實上卻都圍繞著這位孤獨的女作家。
克勞麗莎( 梅莉史翠普飾 )的故事是沃爾芙小說【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的翻版,其間穿插了平凡家庭主婦蘿拉布朗 ( 茱莉安摩爾飾 )與幼子理查的互動,剎時錯置了想像與現實,一切在若有似無的迷惘時空中進行。

反轉與錯置
電影所試圖呈現的,並不是一般人眼中與世界扦格不入的怪女人,而是利用灰暗的故事背景,鮮明投射出普世女性所共同面對的矛盾掙扎。兩行沒有理由的清淚\,幾許\無可名狀的惆悵,家庭並非不美滿,生活也不曾匱乏;然而,感覺中卻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滿與無可名狀的失落,讓人想逃離,想躲避。渴望不曾滿足,現實卻又必須無力而荒亂地抗拒,在引人瘋狂的進退兩難中決定是否存在,是這部電影縈繞不去的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芙的經歷在克勞麗莎的故事中產生了明顯的鏡像反轉與性別錯置。沃爾芙的丈夫照顧她的生活,為她安排一切,克勞麗莎則照料著罹患愛滋的前男友理查布朗,為他舉行宴會。
丈夫說服沃爾芙吃藥的台詞,幾乎一字不漏地出現在克勞麗莎口中,而沃爾芙結束生命前留給丈夫的信,又原封不動地從即將跳樓的理查嘴角流洩,甚至連電影中的死亡,也分別各由一位女性與男性完成。兩段情節的對比與性別錯置並非巧合,而是在營造更加強烈的劇情張力與豐富的想像空間。
誰受誰的折磨
「達洛威夫人舉辦宴會,只是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理查說。如果沃爾芙丈夫與克勞麗莎表面上看來主控著一切,這種看似強勢的態度實際上只是為了支撐脆弱心靈而虛張聲勢的掩飾而已,骨子裡並不比接受擺\布的弱勢一方好受。當沃爾芙要求回到倫敦,她丈夫流下了無奈的眼淚\;當克勞麗莎見到理查的同性戀情人時,她失控地蹲在地下放聲大哭,這些畫面都呈現出無分性別與堅強與否都共同面對的掙扎與無奈。
因此,如果將這部電影單純地當作普通女性電影,似乎有些兒低估了其中試圖營造的兩性矛盾與角色錯置的用意。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顯性意象也許\是女性遭受男性宰制與豢養下的複雜情緒,然而更深層的隱性韻涵,可能是兩性同時遭遇的在叩問。
生命與死亡
除了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生命與死亡的抉擇、孩子與母親的互動也不能忽略。蘿拉的離去造成幼子理查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傷痕,因此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他的同性戀傾向,而這也成為他染上愛滋的明顯遠因。當蘿拉躺在旅館床上準備仰藥自殺,卻在最後一刻決定放棄的那一幕中,象徵死亡的床鋪上,躺臥著孕育生命的母親,母親的羊水孕育新生,卻即將被造成沃爾芙死亡的,懸浮著綠藻的河水滅頂,這些對比層層交疊,環環相扣,不但將一般婦女的產前焦慮與產後憂鬱並置對比,也同時將生命與死亡、堅強與脆弱、成長與傷痕等關係作了極其微妙的詮釋。
從簡單的道德判斷切入,這些女人過度放大了自我的苦痛,卻無視於自己對丈夫、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實在難逃自艾自憐的罪名,然而倘若從較為深層的角度觀察,造成這些痛苦的原因,也許\更是那些無可抉擇卻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論男女,都不能算是元兇,而只是這種社會與文化架構下的犧牲品而已。這種由於深層文化結構而造成的無耐,實在不是兩性任何一方
有能力化解的僵局,而這也許\是為什麼近年來學術趨勢逐漸從單純關心女性自主與覺醒的女性主議,轉向探討兩性互動與性別文化的性別研究 (Gender Studies) 的原因。

時時刻刻的存在問題
雖然從劇情結構來看,這部電影未必好看,甚至也未必好懂,不過如果從三位女演員詮釋角色的功\力來看,則實在是可圈可點。
身高一米八的妮可,卻將嬌小的沃爾芙演得活靈佸現,實在有些兒出乎人意料之外。她的入木三分並不在於特地裝上的鷹勾鼻或深陷輪廓所營造的陰鬱氣質,而是她那徬惶瑟縮的神態,以及深邃明亮的眼神。
藝術家,特別是文字工作者,無論先天抑或後天,註定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因為在他們的生命中蘊涵了太多激烈澎湃的情緒,然而卻只能透過文字這麼一個含蓄而晦澀的出口傳達,因此許\多瞬間迸發的欲望與渴求,便只好不斷蓄積、壓抑,最後自雙眸發散。從這個角度觀察,妮可基曼實在演活了沃爾芙,她透過不慍不火的內在掙扎,含蓄地呈現出了那個孤立而又渴望逃脫的心靈。
茱莉安摩爾所飾演的蘿拉其實是整齣劇中難度最高的角色。沃爾芙雖然感情澎湃,仍然可以透過文字抒發;但蘿拉空有渴望,卻只能藉由閱\讀發洩。如果寫作是外散的表達,那麼閱\讀就是內聚的壓抑。蘿拉同樣擁有期待飛翔的靈魂,卻只能在極度封閉的生活中度過,表面上笑臉迎人,內心卻苦悶不堪,而這種外冷內熱的內心衝突與掙扎用文字刻畫還較為可能貼近,然而卻相當難以透過畫面與表情表現,但茱莉安在某種層面上成功\詮釋了這一點。相對來講,梅莉史翠普雖然同樣表現得不俗,然而因為克勞麗莎的角色屬性較為單一,因此在劇中似乎有些而相形失色。
這部電影以女性做為主角,同時也處理了男、女同性戀議題,然而其中所探討的問題,其實時時刻刻存在每一個人的生活周遭。存在的意義何在?書寫與閱\讀又能帶來何種程度的解放與答案?這一切仍待詢問,也許\根本沒有解答。然而,存在本身無須質疑,問題在於因存在而發生的碰撞與問題。究竟能不能因存在而存在,如同星星、月亮與太陽,不曾為著什麼理由發光? 不只我們想要知道,也許\這也是未來紅塵男女將會不斷提出的問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