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08, 2008

Millet 米勒-晚禱

驚豔米勒-晚禱

晚禱,1857-1859

「晚禱」的畫面非常簡單:在巴比松附近夏伊(Chailly )平原的田野中,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

他們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腳邊還有掘馬鈴薯的大叉、裝滿馬鈴薯的籃子,以及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這幅畫讓人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微小如蟻的)教堂鐘樓(夏伊教堂),並正式命名為「晚禱」。

「晚禱」不是一幅寫實主義作品,他利用光線的襯托來凸顯人物的背影和姿態,人物的面孔處於陰影。一男一女只是兩個靜止的剪影,焦點集中於他們祈禱的姿勢。他們代表那些奉行傳統社會價值觀、勤奮向善的農民,由於傳統農業社會日益式微,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更顯得無比珍貴。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J4iKD1EQnoE

Labels:

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Millet 米勒-拾穗(The Gleaners)

驚豔米勒-拾穗 (The Gleaners)
藏處: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cxes6jrV3fE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米勒在莫希爾(Mouchel)門下學畫,畫得比先生更好,先生已經教不下去了。縣官知道他聰明,送他每年二百塊錢,叫他去法國最繁盛的巴黎地方去求學。米勒歡喜得很,就回家稟告祖母,預備動身。這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患腦病死了,祖母臨別吩咐他說:「佛朗索亞!你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你要為永遠而描畫!切勿忘記這句話!要我看見你做惡人,我寧可看見你死。」米勒能成為大畫家,全是祖母賜給他的!不錯,描畫一定要有好美的心。好美的人一定善良。所以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但學畫是這樣,一切學問都是這樣的。

拾穗 (The Gleaners)是米勒四十三歲的作品,當時為還米店的錢,不得不賣!
(延伸閱讀: http://www.n-mart.com.tw/docs/b08.htm)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pVQj_A5QLQ8

Labels: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08

Millet 跟著米勒看風景

跟著米勒看風景

碧湖國小楊騏戎大提琴收錄在頑石創意發行「跟著米勒看風景」教育光碟之開始動畫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5qxGUoWBJE4



經典畫作 凝視最美的米勒
Source:【2008/05/24 聯合晚報】http://www.udn.com/2008/5/24/NEWS/READING/REA8/4354892.shtml

拾穗,1857

「拾穗」是米勒10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更是他悲憫農民的人道精神,最淋漓盡至的發揮。畫中呈現三個農村婦女,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雙眼緊盯地面,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手中拿著一把細枝。後方背景裡,畫面右側有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成綑成堆的麥綑、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明亮的熱鬧景象,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

許多人都在這三個拾穗女的身上看到了雅典巴特農神殿雕像的影子。亞布(Edmond About)形容她們「足履木鞋,追隨著米開朗基羅和勒敘厄(Le Sueur)的腳步。」三個婦女分別裹著藍、紅、黃三種美麗原色的頭巾,相貌特徵幾乎全被遮蓋了。她們是沒有面孔的無名氏,她們只是拾穗者。

牧羊女與羊群 ,約1863

米勒從1862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全畫洋溢寧靜安祥的和諧之美。年輕的牧羊女(可能是米勒的女兒)戴著紅帽,披著短斗篷,低頭打毛線。她領著羊群,站在蕭瑟、陰暗、單調的曠野中,一望無際的草原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

這幅風景畫的準確及其淡淡愁緒令人擊節嘆賞。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簡單的場景更能反映出畫家爐火純青的功力:完美的構圖、巨細靡遺的細節(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我們再一次看到藍、紅、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

紡紗女,奧弗涅的牧羊女,1868-1869

年輕的農家女坐在草地旁的斜坡上,一邊看顧吃草的山羊一邊用紡錘抽羊毛紗。她穿著米灰色粗布袍,肩上披著一條羊毛圍巾,腳上穿著木鞋,頭上戴著奧弗涅(Auvergne)地區傳統的「鐘形」無邊草帽。榛木紡紗桿上插著以布條固定的羊毛束,牧羊女以左手所持的紡錘來絡紗。

這幅畫的草稿來自米勒1866年旅居奧弗涅及亞利耶(Allier)地區時所畫的多幅速寫。當時他陪妻子到以水療著稱的維琪(Vichy)療養,當地的鄉土人情使他大開眼界。

這幅畫的構圖經過精心的研究:「明亮的天空與灰暗的土坡,霧般的雲朵與牧羊女結實的身軀,牧羊女應是不知愁的年紀卻帶著一臉憂愁,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女郎的表情的確耐人尋味。也因此,「紡紗女」被視為米勒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春天,1868-1873

「春天」是一幅純粹的風景畫,是米勒在巴比松的工作室裡完成的。工作室外面有一個花園,依偎在楓丹白露森林的旁邊。森林看來好似一堵綠色的牆,嫩綠的春芽及修長平行的樹幹帶來輕盈的感覺。米勒對大自然觀察入微的米勒,描繪出春季雷雨的烏雲、雨後的彩虹、飽含濕氣的泥土、零星散布的春季花卉、開花的果樹等。

「春天」更承襲了北方風景畫派的傳統,講究無微不至的觀察,還有微小人物,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下,不可駕馭的大自然反映出人類的渺小無助。但這幅畫也受到了新繪畫的影響,追求迅速直接的感覺及印象,對於明亮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晚禱,1857-1859

「晚禱」的畫面非常簡單:在巴比松附近夏伊(Chailly )平原的田野中,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

他們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腳邊還有掘馬鈴薯的大叉、裝滿馬鈴薯的籃子,以及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這幅畫讓人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微小如蟻的)教堂鐘樓(夏伊教堂),並正式命名為「晚禱」。

「晚禱」不是一幅寫實主義作品,他利用光線的襯托來凸顯人物的背影和姿態,人物的面孔處於陰影。一男一女只是兩個靜止的剪影,焦點集中於他們祈禱的姿勢。他們代表那些奉行傳統社會價值觀、勤奮向善的農民,由於傳統農業社會日益式微,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更顯得無比珍貴。

圖/聯合晚報提供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hnr6TX6K4H8

Labels:

Wednesday, July 30, 2008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布勒哲爾
北歐文藝復興與矯飾主義的風格

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




布勒哲爾又稱「農夫布勒哲爾」,是荷蘭畫家。他的作品類別包括了繪畫、雕凹版畫和素描等,主題涵蓋的範圍包括從政治、社會諷刺到自然的直接素描,從幻想寓意畫到聖經故事畫,無論哪一類,都顯示出敏銳的觀察力,以及突出細節的本領。

  布勒哲爾最著名的是繪畫作品,分為三類:幻想或寓意、風土人情及聖經故事,這三類有時相互混淆。作品中顯示出布勒哲爾描繪日常生活景象的本領,說明了布勒哲爾對農人生活的喜愛,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有「農夫布勒哲爾」的封號 。

  由於不附庸當時的作畫風尚或規矩,布勒哲爾的技法乃發展成印象派式的畫風。他的觀察之敏銳,很容易被人誤解為描寫細膩的寫實作品,他擅長於掌握精確的時刻中的動作,但他沒有必要以照相寫實般的技巧,為人物、群眾和動作添加額外的細節。為了強調主題的動作,他排除了身體色調的層次,因此在他的農人裡,找不到獨特的人,他們幾乎是同一類型(圓臉、扣子眼珠…),他們的視覺效果端賴動作中呈現的本性和氣質,人物的獨特性讓位給無情的動作或喧囂紛擾的本性。布勒哲爾的世界裡喧鬧佔最大多數,如同永不休止的政治和宗教的騷動。

Labels:

Thursday, July 24, 2008

Adolphe William Bouguereau 包格雷奧精選輯

Bouguereau 包格雷奧 精選輯
Adolphe-William Bouguereau (1825-1905)
Biography: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Adolphe_Bouguereau
WebMuseum: http://www.ibiblio.org/wm/paint/auth/bouguereau/
ArtCyclopedia: http://www.artcyclopedia.com/artists/bouguereau_adolphe_william.html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yqtnHOw4OoA

Labels:

Sunday, July 20, 2008

William Blake (1757-1827) 布雷克畫作精選

William Blake 布雷克畫作精選

William Blake 於1757出生於倫敦,是一個詩人,圖解者,彫刻師,西洋棋師,作家和畫家,於25歲娶Catherine Boucher,她幫他工作,一起完成生產他的詩及繪畫。

Blake主張他的經驗,用他的良心來對抗學院的,唯物論的十八世紀的年代,他的特質與反正統的天性,乃不被當年代所接受,於是他用自己的雙手來彫刻生產本身的作品,從其中,找出了自我。Blake創造一個複雜的個人的神話和發明他自己的象徵的字母來反射他的社會,一位自由的思想家。

晚年困於貧境,只剩瞭解讚美他的一群年輕藝術家,1827年8月死於倫敦。
[延伸閱讀 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圖像創作 by 林怡君
URL: http://life.fhl.net/Art/main03/01.htm]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1HSbgIdigxM

Labels:

Sunday, May 25, 2008

Camille Pissarro (1830 ~ 1903) 畢沙羅特展

畢沙羅特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

保羅‧塞尚稱卡密爾‧畢沙羅為「第一位印象主義的藝術家」。在1874年至1886年間舉辦的八次印象派畫展中,畢沙羅是唯一堅持印象派的理念與實踐、從未缺席的畫家。誠如塞尚所說,「謙遜而傑出」的畢沙羅是印象派的創始者也是印象派最忠實的代表者。畢沙羅的創作生涯貫穿巴比松畫派到印象畫派,代表了十九世紀現代繪畫的主流。他不僅可與莫內、竇加相提並論,也是備受年輕後進尊崇的良師益友,塞尚、高更、梵谷乃至年輕時的馬諦斯都受過他的引導與影響。

「印象畢沙羅」的展品來自於英國牛津大學阿胥莫林美術館的收藏。該美術館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畢沙羅素描與水彩畫。本展以畢沙羅的油畫、素描、版畫及信件為主軸,並包括他的三位畫家兒子路西安、菲力克斯、路德維奇-魯道夫與孫女奧蘿維妲的作品。同時,為了將畢沙羅的成就與影響力置於十九世紀法國藝術的脈絡之中,本展覽亦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巴比松畫派藝術家,及畢沙羅的印象派同儕之作品。在超過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畢沙羅以開放的心胸廣為吸收其他藝術家的觀念與技法並加以創新,因此他經歷了多次創作風格的轉變。本展覽以「風景‧畢沙羅」、「農情‧畢沙羅」、「家族‧畢沙羅」等三個主題之關聯,完整呈現印象派發展的脈絡及畢沙羅多樣風格的演進。
(Source: http://www.mediasphere.com.tw/pissarro/main.htm)

印象主義時期-- Camille Pissarro ﹝1830 ~ 1903﹞ 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是一位較不被大眾所知的法國印象派畫家,然而卻是塞尚所大為尊敬的一位畫家。畢沙羅的畫乍看之下非常平凡,沒有梵谷的熱情與憂鬱,也沒有高更的陽光和原始,但看久了能夠漸漸看出來畢沙羅在沉默之中的特色。畢沙羅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他也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後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描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

畢沙羅生於安迪列斯群島的法屬殖民地聖湯姆斯 。1855 年,畢沙羅的父親終於允許他到巴黎學畫。1859 年,他以《蒙莫朗西風光》這幅畫,參加官方沙龍展覽。他像柯洛一樣,熱愛這個小島的田野景色,經常描繪日常生活的自然景象,和通往村落的入口小徑、農場房舍的庭院、花園和菜園等。

左拉在 1867 年寫道:「畢沙羅的手法具有原始的樸實與純潔,他那些柔和又絢麗多彩的風景畫,表現出他的藝術傾向」。畢沙羅的繪畫是建築在「個人的感觸上」。

畢沙羅在 1886 年所畫的《第厄普的鐵路》畫中,做到了絕對的點描主義手法。最後,他還是捨棄了與他志趣不相投合的點描主義,又重新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作畫;然而,畢沙羅除了一直為拮据的經濟所困外,又因患有眼疾,使他不能露天作畫,但這些困擾並未阻撓他繪畫的意願,於是他改在畫室中工作,並且經常到盧昂、巴黎、第厄普和勒哈佛等地方小住,並且從他居住公寓的窗口或從旅館的房間,來描繪城市風光。
Further Reading: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pissarro/pissarro.htm



印象派大師"畢沙羅" (Introduction in French)

Labels:

Sunday, January 13, 2008

Van Gogh dream (Part 2)

Van Gogh dream (Part 2)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c52lnUjb-Ss

Labels: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Van Gogh dream (Part 1)

Vincent van Gogh - Vincent's Final Moments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1fNlBn8KRng
【夢】是黑澤明的晚期作品,由八個獨立的片段所構成!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1TGXgskvmAQ

Labels: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Walk into Van Gogh painting (黑澤明 movie-走入梵谷畫內)

Walk into Van Gogh painting (黑澤明 movie-走入梵谷畫內)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Ma8a7GYZWBU

Labels:

Friday, January 06, 2006

The Kiss


The KISS
"An artiest should be able to express himself from the inmost heart and this is also the only condition of being a painter; that is, to represent his inner world," said Gustav Klimt (1862-1918).

Klimt is one of my favorite Western artists and The Kiss is one of his works that I love the most. Klimt can be said Austrian national treasure in that The Kiss is always showed at the Vienna Airport.

At thirty-five, Klimt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Vienna Secession that the "Secession" painters had an attack against traditional art forms, even against morals due to the imperialistic suppression.


Klimt is known by his “decorations.” The Kiss is a fascinating icon of the loss of self that lovers experience. Only the faces and hands of this couple are visible; all the rest is great swirl of gold, studded with colored rectangles as if to express visually th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xplosion of erotic love.
克林姆(西元1862~1918)認為:「一位藝術家應有發自內心的展現能力,這也是畫家的唯一要求,那就是把自己內心的世界呈現出來。」

克林姆是我最喜歡的西洋畫家之一,而他的作品--「吻」是我的最愛。克林姆可說是奧地利的國寶,連維也納機場都放著他這幅畫--「吻」。

35歲時,克林姆與其他同好一同創立「維也納分離派」,源起對帝國主義的鎮壓,轉而向傳統藝術規範、甚至是倫理規範加以攻擊。

克林姆最著名的即是他的「裝飾畫作」。「吻」表現出熱戀中男女失去自我的經驗。我們僅能清楚看到畫中戀人的臉和手,至於其他部分則是由黃金螺旋狀及彩色的方形圖案所填滿,以視覺方式表現出對性愛在情感與肉體上的釋放。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