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2, 2006

時時刻刻中的生命面向


時時刻刻 中 沉重的靈魂
這部改編自麥克康寧罕(Michael Cunningham)原著小說的電影,嚴格來說並不好看。然而,與其說它沉悶,不如說是沉重,可能更加貼切。看來無關緊要的堅持,卻導致生命的掙扎與結束,故事一開始,觀眾就被牽引進入一圈又一圈深不見底的漩渦,隨著女主角浮沉於潭底綠波之中。凝重遲滯的空氣讓人透不過氣,無可名狀的無奈揉合在音樂中,若有似無地飄在意識底層,讓人不由自主深陷在一種醉不倒卻醒不了的夢魘。
深鎖的眉宇,熾烈而迷惘的眼神,始終縮在連身裙口袋繾捲不出的手,以及飛舞在指間的蘸水筆,無數細膩的細節,有意無意洩漏了二十世紀英國知名意識流小說家維吉尼亞.沃爾芙(Virginia Woolf,妮可基嫚飾) 充滿矛盾的存在。窮其一生的追尋,被濃縮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跌撞與淒惶,從思索著是否宣判達洛威夫人死刑,到最後自己步入急流,一個迷亂的靈魂,沒有出路的絕望,編織出三條敘述主線。故事雖然三分,事實上卻都圍繞著這位孤獨的女作家。
克勞麗莎( 梅莉史翠普飾 )的故事是沃爾芙小說【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的翻版,其間穿插了平凡家庭主婦蘿拉布朗 ( 茱莉安摩爾飾 )與幼子理查的互動,剎時錯置了想像與現實,一切在若有似無的迷惘時空中進行。

反轉與錯置
電影所試圖呈現的,並不是一般人眼中與世界扦格不入的怪女人,而是利用灰暗的故事背景,鮮明投射出普世女性所共同面對的矛盾掙扎。兩行沒有理由的清淚\,幾許\無可名狀的惆悵,家庭並非不美滿,生活也不曾匱乏;然而,感覺中卻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不滿與無可名狀的失落,讓人想逃離,想躲避。渴望不曾滿足,現實卻又必須無力而荒亂地抗拒,在引人瘋狂的進退兩難中決定是否存在,是這部電影縈繞不去的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沃爾芙的經歷在克勞麗莎的故事中產生了明顯的鏡像反轉與性別錯置。沃爾芙的丈夫照顧她的生活,為她安排一切,克勞麗莎則照料著罹患愛滋的前男友理查布朗,為他舉行宴會。
丈夫說服沃爾芙吃藥的台詞,幾乎一字不漏地出現在克勞麗莎口中,而沃爾芙結束生命前留給丈夫的信,又原封不動地從即將跳樓的理查嘴角流洩,甚至連電影中的死亡,也分別各由一位女性與男性完成。兩段情節的對比與性別錯置並非巧合,而是在營造更加強烈的劇情張力與豐富的想像空間。
誰受誰的折磨
「達洛威夫人舉辦宴會,只是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理查說。如果沃爾芙丈夫與克勞麗莎表面上看來主控著一切,這種看似強勢的態度實際上只是為了支撐脆弱心靈而虛張聲勢的掩飾而已,骨子裡並不比接受擺\布的弱勢一方好受。當沃爾芙要求回到倫敦,她丈夫流下了無奈的眼淚\;當克勞麗莎見到理查的同性戀情人時,她失控地蹲在地下放聲大哭,這些畫面都呈現出無分性別與堅強與否都共同面對的掙扎與無奈。
因此,如果將這部電影單純地當作普通女性電影,似乎有些兒低估了其中試圖營造的兩性矛盾與角色錯置的用意。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顯性意象也許\是女性遭受男性宰制與豢養下的複雜情緒,然而更深層的隱性韻涵,可能是兩性同時遭遇的在叩問。
生命與死亡
除了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生命與死亡的抉擇、孩子與母親的互動也不能忽略。蘿拉的離去造成幼子理查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傷痕,因此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他的同性戀傾向,而這也成為他染上愛滋的明顯遠因。當蘿拉躺在旅館床上準備仰藥自殺,卻在最後一刻決定放棄的那一幕中,象徵死亡的床鋪上,躺臥著孕育生命的母親,母親的羊水孕育新生,卻即將被造成沃爾芙死亡的,懸浮著綠藻的河水滅頂,這些對比層層交疊,環環相扣,不但將一般婦女的產前焦慮與產後憂鬱並置對比,也同時將生命與死亡、堅強與脆弱、成長與傷痕等關係作了極其微妙的詮釋。
從簡單的道德判斷切入,這些女人過度放大了自我的苦痛,卻無視於自己對丈夫、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實在難逃自艾自憐的罪名,然而倘若從較為深層的角度觀察,造成這些痛苦的原因,也許\更是那些無可抉擇卻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論男女,都不能算是元兇,而只是這種社會與文化架構下的犧牲品而已。這種由於深層文化結構而造成的無耐,實在不是兩性任何一方
有能力化解的僵局,而這也許\是為什麼近年來學術趨勢逐漸從單純關心女性自主與覺醒的女性主議,轉向探討兩性互動與性別文化的性別研究 (Gender Studies) 的原因。

時時刻刻的存在問題
雖然從劇情結構來看,這部電影未必好看,甚至也未必好懂,不過如果從三位女演員詮釋角色的功\力來看,則實在是可圈可點。
身高一米八的妮可,卻將嬌小的沃爾芙演得活靈佸現,實在有些兒出乎人意料之外。她的入木三分並不在於特地裝上的鷹勾鼻或深陷輪廓所營造的陰鬱氣質,而是她那徬惶瑟縮的神態,以及深邃明亮的眼神。
藝術家,特別是文字工作者,無論先天抑或後天,註定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因為在他們的生命中蘊涵了太多激烈澎湃的情緒,然而卻只能透過文字這麼一個含蓄而晦澀的出口傳達,因此許\多瞬間迸發的欲望與渴求,便只好不斷蓄積、壓抑,最後自雙眸發散。從這個角度觀察,妮可基曼實在演活了沃爾芙,她透過不慍不火的內在掙扎,含蓄地呈現出了那個孤立而又渴望逃脫的心靈。
茱莉安摩爾所飾演的蘿拉其實是整齣劇中難度最高的角色。沃爾芙雖然感情澎湃,仍然可以透過文字抒發;但蘿拉空有渴望,卻只能藉由閱\讀發洩。如果寫作是外散的表達,那麼閱\讀就是內聚的壓抑。蘿拉同樣擁有期待飛翔的靈魂,卻只能在極度封閉的生活中度過,表面上笑臉迎人,內心卻苦悶不堪,而這種外冷內熱的內心衝突與掙扎用文字刻畫還較為可能貼近,然而卻相當難以透過畫面與表情表現,但茱莉安在某種層面上成功\詮釋了這一點。相對來講,梅莉史翠普雖然同樣表現得不俗,然而因為克勞麗莎的角色屬性較為單一,因此在劇中似乎有些而相形失色。
這部電影以女性做為主角,同時也處理了男、女同性戀議題,然而其中所探討的問題,其實時時刻刻存在每一個人的生活周遭。存在的意義何在?書寫與閱\讀又能帶來何種程度的解放與答案?這一切仍待詢問,也許\根本沒有解答。然而,存在本身無須質疑,問題在於因存在而發生的碰撞與問題。究竟能不能因存在而存在,如同星星、月亮與太陽,不曾為著什麼理由發光? 不只我們想要知道,也許\這也是未來紅塵男女將會不斷提出的問題。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