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Viewing the Moon and Missing the Dear One Afar 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
--張九齡

【作者簡介】張九齡(公元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其詩有溫柔敦厚之風。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Viewing the Moon and Missing the Dear One Afar

The moon is borne so bright above the sea
And bathes at once the distant one and me.
A lover hates the endless lonesome night,
For he would long for the one out of sight.
The candle blown out, I love moonlight more;
The dew damp, I dress to get out of door.
Since I can’t make a gift of the moonbeams,
I turn in, wishing to see you in dreams.

Translated by Kevin Min-hua Wu

Labels:

水調歌頭 (Prelude to the Melody of Water)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Poem written during the night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1076
Tune: "Prelude to the Melody of Water" Su Shi (Su Tung Po)
(Translation by Prof. Xu Yuan-zhong, Peiking U)

On the night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1076, I drank happily
till dawn and wrote this in my cups while thinking of Zi-you.

How long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
Wine-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year
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 fear the crystal palace would be
Far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

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 red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s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Against man she should have no spite.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she oft full and bright?
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The moon may be bright or dim, she may wax or wane.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So let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Though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Labels: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幸福的路徑

[網路轉貼文章]

兩個好人為什麼沒有好的婚姻﹖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
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
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
然後,還要煮一鍋乾飯給孩子吃,因為孩子正在發育,
需要吃乾飯,上學一天才不會餓。

每個星期,母親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
每天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
我們家的鍋子每一個都可以當鏡子用,完全沒有一點污垢。
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細地擦拭,
家裡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乾淨,打著赤腳也找不到一絲灰塵。

我母親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
然而,在我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

我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不被瞭解。
我的父親是個負責的男人。
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每天準時上下班,
暑假還安排功課表,安排孩子們的作息,
他是個盡責的父親,督促孩子在功課上有所成就。
他喜歡下棋、寫書法,沉浸在古書的世界。
我的父親是個好男人,在孩子們眼中,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我們、教育我們。

只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
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無聲地掉淚。
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

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也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
也看到、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值得一椿好婚姻。
可惜的是,父親在世的歲月中,他們彼此的婚姻生活都在挫折中度過,
而我,也一直在困惑中成長,我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麼沒有好的婚姻﹖」


自以為是的付出

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
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
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樂。
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飯菜燒得不夠好,於是,
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
似乎,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

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

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
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

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想到我父親.....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
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
卻從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
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
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


「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

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
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

「我需要妳陪我聽聽音樂,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以後幫妳請個傭人,妳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妳陪陪我。」

原來我作了許多白工,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
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
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徑

自此以後,我列了一張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
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
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
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有些項目比較難,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
這是先生的需要。如果我給他建議,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
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
我也學著不給建議,除非他問我,否則我就只是傾聽,順服到底,連走錯路時也一樣。
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不過,比擦地板要輕鬆多了,
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
在我累的時候,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像是「放一首放鬆音樂」,
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劃「一次外地旅遊」這樣的事情。
有趣的是,「到植物園散步」是我們的共同項目、共同需求,
每次婚姻有爭吵,去到植物園,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
其實,這也可想而知,原本我們就是因為對植物園的喜愛而相知相惜,
一起走入婚姻,回到園子就會回到多年前彼此相愛的心情。
問對方:「你要什麼?」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
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

現在,我也知道父母親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他們都太執著用「自己」的方法愛對方,而不是用「對方」的方式愛另一半。
自己累得半死,對方還感受不到,最後面對婚姻的期待,也就灰心而死了。
既然上帝創造婚姻,我想,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好婚姻,
只要方法用對,作「對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給的﹗」
好婚姻,絕對是可預期的。

獻給所有未婚,將要結婚,和已婚的好朋友!!

p.s. 所謂 "家事", 是家裡誰先看不下去了, 就去做的事!

http://www.kitty.tw/index03.htm

Labels: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綠光 Le Rayon vert



什麼是綠光?

可曾觀察過海平面的日落?是否一直觀察著它,直到它眼看著就要全部消失?當天空一片澄淨時,就在太陽放射出最後的光芒時會出現一道綠光。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綠色,沒有一個畫家能夠在他的調色板上調出這種綠色;在自然界,無論是種類繁多的植物,還是最為清澈的海水,它們的色彩沒有一個與這種綠色相同!要是天堂上有綠色的話,或許便是這種綠色,它無疑是代表著希望的真正綠色!綠光很罕見,看到它就可以讀懂自己和對方的心,誰能有幸看到綠光,誰就能得到幸福。 ——凡爾納小說「綠光」


綠光是太陽落入海平面時,最後一瞬間出現的一道淡綠光芒。像劍鋒一樣耀眼的漂亮綠色,但稍縱即逝。這種自然現象是因陽光在大氣中折射,靠近地平線時所產生的色散。女主角曾說過,她相信發生在自身周遭的迷信,就像她在巴黎路邊撿到象徵壞運的黑桃Q、看到「恢復自己與他人的聯繫」廣告傳單、在海邊又無意發現好運的紅心K一樣,她也相信如凡爾納小說所述,看見綠光,便能得到幸福。也是這一份虔誠、真摯卻又害怕傷害的期待心情打動銀幕前的觀眾,使這部電影至今仍是侯麥作品中最經典難忘的一部。

Labels:

Monday, September 08, 2008

Millet 米勒-晚禱

驚豔米勒-晚禱

晚禱,1857-1859

「晚禱」的畫面非常簡單:在巴比松附近夏伊(Chailly )平原的田野中,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

他們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腳邊還有掘馬鈴薯的大叉、裝滿馬鈴薯的籃子,以及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這幅畫讓人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微小如蟻的)教堂鐘樓(夏伊教堂),並正式命名為「晚禱」。

「晚禱」不是一幅寫實主義作品,他利用光線的襯托來凸顯人物的背影和姿態,人物的面孔處於陰影。一男一女只是兩個靜止的剪影,焦點集中於他們祈禱的姿勢。他們代表那些奉行傳統社會價值觀、勤奮向善的農民,由於傳統農業社會日益式微,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更顯得無比珍貴。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J4iKD1EQnoE

Labels:

Sunday, September 07, 2008

Millet 米勒-拾穗(The Gleaners)

驚豔米勒-拾穗 (The Gleaners)
藏處:法國巴黎羅浮宮 Musee du Louvre, Paris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cxes6jrV3fE


1857年-《拾穗》,可說是米勒最著名的畫作。此畫描繪三名農婦在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中撿拾收割過後的麥穗。在畫面中充滿的感傷與人性尊嚴的寧靜,奠定了米勒在法國自然派畫家中的重要地位。

米勒在莫希爾(Mouchel)門下學畫,畫得比先生更好,先生已經教不下去了。縣官知道他聰明,送他每年二百塊錢,叫他去法國最繁盛的巴黎地方去求學。米勒歡喜得很,就回家稟告祖母,預備動身。這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患腦病死了,祖母臨別吩咐他說:「佛朗索亞!你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你要為永遠而描畫!切勿忘記這句話!要我看見你做惡人,我寧可看見你死。」米勒能成為大畫家,全是祖母賜給他的!不錯,描畫一定要有好美的心。好美的人一定善良。所以要做畫家,先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但學畫是這樣,一切學問都是這樣的。

拾穗 (The Gleaners)是米勒四十三歲的作品,當時為還米店的錢,不得不賣!
(延伸閱讀: http://www.n-mart.com.tw/docs/b08.htm)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pVQj_A5QLQ8

Labels: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百年之後~




聽到知名作家趙寧於2008/09/05十一點三十二分病逝榮總時,心裡感慨萬千,我們在大學生時代也都讀他的旅美雜/劄記,一轉眼他的一生已經劃下了句點。而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回頭再讀這篇文章時, 格外有感觸……

百年之後~

我去民權東路的殯儀館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最後的儀式是繞著朋友的棺木瞻仰他的遺容。

看著朋友安詳的臉,想到去世前他因病而極端痛苦的樣子,我減少了憂傷的情緒,感到有點安慰了。

走出殯儀館,我想到今後再也不能和朋友一起喝咖啡談笑,想到生命的短促無常,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告訴自己:「好好的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吧!因為百年後再也吸不到了。」就覺得空氣特別香甜。

然後,我步行到一家與朋友去過的亞都飯店喝咖啡,在那優美的歐式咖啡廳裡,我端起咖啡,對自己說:「好好的品味這杯咖啡吧!因為百年後就喝不到了。」
這樣想,覺得那咖啡特別的香甜。

喝完咖啡,我沿著民權東路向東走回家!!

走過了大家都不想進去、最後不得不進去的殯儀館。走過了大家都在求財富、求姻緣、求子嗣的恩主公廟,香火鼎盛,可以看到人間永不滿足的慾求。走過了幾家婦產科的醫院,彷彿聽到新生兒恐慌面對人間的啼哭聲。走過了廣大的榮星花園,看到幾對情侶在那裡談情說愛,一對新婚夫妻在拍新婚的照片。

啊!生老病死的歷程是多麼短暫,民權東路一千公尺就走完了,我們的人生不就是這樣的在演出嗎?

讓我們更真誠的相待吧!因為我們的人生難得、因緣難遇!

讓我們對父母多一點孝心,因為百年後只會剩下懷念。

讓我們更真誠的對待妻子或丈夫,因為百年後就不能攜手散步了。

讓我們更珍惜兒女的成長,因為百年後要擁抱他們就不可得了。

讓我們在每一個相會、每一個因緣裡,都能全心的付出與融入,都能無私的感謝和奉獻。

讓每一刻相待都是最真誠的相待。

因為,因為,百年後,這些都不可得了!...

Carpe diem!

Labels:

Friday, September 05, 2008

《巴黎心‧楓葉情》--個人記憶與歷史的深刻辯證



個人記憶與歷史的深刻辯證──《巴黎心‧楓葉情》
《巴黎心‧楓葉情》英文原名為「Emotional Arithmetic 情感算術」,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無法斤斤計較的情感。

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與屠殺是人類近代一段極其沈重的歷史,不少影片讓觀眾看到這段歷史的非人性與殘酷,但是鮮少有如《巴黎心‧楓葉情》這樣細膩刻劃那段歷史的倖存者如何艱辛地處在記憶與遺忘複雜的糾葛拉扯之中:創傷的回憶痛苦但情感卻刻骨銘心,屠殺的歷史殘忍但卻不能被忘記。不同於《辛德勒名單》是透過個人故事來寫歷史,本片是透過描寫走過歷史的人來關注最卑微的基本人性面:歷史必須遺忘以繼續生活。

這部影片關於個人記憶與(殘酷)歷史洪流之間最精彩的辯證處理給先行消音了。

撕開《巴黎心‧楓葉情》的美國文藝愛情片外衣,影片高度的文學性讓大自然與劇情相呼應,為影片帶出關於生命主題深遠的寓意,在在都使得《巴黎心‧楓葉情》成為一部主題看似沈重,但觀影經驗卻是十分賞心悅目的影片。

<本文篇章片段 取自放映週報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363&period=173>

Labels: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08

Millet 跟著米勒看風景

跟著米勒看風景

碧湖國小楊騏戎大提琴收錄在頑石創意發行「跟著米勒看風景」教育光碟之開始動畫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5qxGUoWBJE4



經典畫作 凝視最美的米勒
Source:【2008/05/24 聯合晚報】http://www.udn.com/2008/5/24/NEWS/READING/REA8/4354892.shtml

拾穗,1857

「拾穗」是米勒10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更是他悲憫農民的人道精神,最淋漓盡至的發揮。畫中呈現三個農村婦女,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雙眼緊盯地面,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手中拿著一把細枝。後方背景裡,畫面右側有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成綑成堆的麥綑、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明亮的熱鬧景象,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

許多人都在這三個拾穗女的身上看到了雅典巴特農神殿雕像的影子。亞布(Edmond About)形容她們「足履木鞋,追隨著米開朗基羅和勒敘厄(Le Sueur)的腳步。」三個婦女分別裹著藍、紅、黃三種美麗原色的頭巾,相貌特徵幾乎全被遮蓋了。她們是沒有面孔的無名氏,她們只是拾穗者。

牧羊女與羊群 ,約1863

米勒從1862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全畫洋溢寧靜安祥的和諧之美。年輕的牧羊女(可能是米勒的女兒)戴著紅帽,披著短斗篷,低頭打毛線。她領著羊群,站在蕭瑟、陰暗、單調的曠野中,一望無際的草原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

這幅風景畫的準確及其淡淡愁緒令人擊節嘆賞。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簡單的場景更能反映出畫家爐火純青的功力:完美的構圖、巨細靡遺的細節(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我們再一次看到藍、紅、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

紡紗女,奧弗涅的牧羊女,1868-1869

年輕的農家女坐在草地旁的斜坡上,一邊看顧吃草的山羊一邊用紡錘抽羊毛紗。她穿著米灰色粗布袍,肩上披著一條羊毛圍巾,腳上穿著木鞋,頭上戴著奧弗涅(Auvergne)地區傳統的「鐘形」無邊草帽。榛木紡紗桿上插著以布條固定的羊毛束,牧羊女以左手所持的紡錘來絡紗。

這幅畫的草稿來自米勒1866年旅居奧弗涅及亞利耶(Allier)地區時所畫的多幅速寫。當時他陪妻子到以水療著稱的維琪(Vichy)療養,當地的鄉土人情使他大開眼界。

這幅畫的構圖經過精心的研究:「明亮的天空與灰暗的土坡,霧般的雲朵與牧羊女結實的身軀,牧羊女應是不知愁的年紀卻帶著一臉憂愁,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女郎的表情的確耐人尋味。也因此,「紡紗女」被視為米勒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春天,1868-1873

「春天」是一幅純粹的風景畫,是米勒在巴比松的工作室裡完成的。工作室外面有一個花園,依偎在楓丹白露森林的旁邊。森林看來好似一堵綠色的牆,嫩綠的春芽及修長平行的樹幹帶來輕盈的感覺。米勒對大自然觀察入微的米勒,描繪出春季雷雨的烏雲、雨後的彩虹、飽含濕氣的泥土、零星散布的春季花卉、開花的果樹等。

「春天」更承襲了北方風景畫派的傳統,講究無微不至的觀察,還有微小人物,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下,不可駕馭的大自然反映出人類的渺小無助。但這幅畫也受到了新繪畫的影響,追求迅速直接的感覺及印象,對於明亮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晚禱,1857-1859

「晚禱」的畫面非常簡單:在巴比松附近夏伊(Chailly )平原的田野中,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

他們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腳邊還有掘馬鈴薯的大叉、裝滿馬鈴薯的籃子,以及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這幅畫讓人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微小如蟻的)教堂鐘樓(夏伊教堂),並正式命名為「晚禱」。

「晚禱」不是一幅寫實主義作品,他利用光線的襯托來凸顯人物的背影和姿態,人物的面孔處於陰影。一男一女只是兩個靜止的剪影,焦點集中於他們祈禱的姿勢。他們代表那些奉行傳統社會價值觀、勤奮向善的農民,由於傳統農業社會日益式微,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更顯得無比珍貴。

圖/聯合晚報提供

URL: http://tw.youtube.com/watch?v=hnr6TX6K4H8

Labels:

Tuesday, September 02, 2008

孩子的月曆



九月
微風淺嚐著蘋果的滋味,
空氣裡摻雜著不同的味道
撲鼻而來—

成熟的水果,
老舊的足球,
乾涸的草坪,
教室裡的新書本、
黑板和粉筆。

蜜蜂把釀妥了的蜜
儲存在蜂窩裡,
當媽媽摘下一朵朵菊花,
蜜蜂也在一邊
嗡嗡哼唱。

就像肥皂泡沫
洗淨了水槽裡的碗盤一樣,
每個不同的日子都被
早晨的薄霧給擦拭得
閃閃發亮。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