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一種積極的禪坐

湯姆士.瓊斯蒫摩 (Tomas Tranströmer, 1931—),瑞典著名詩人、心理學家及翻譯學者。一九五四年發表詩集《17首詩》(17 dikter)以來,轟動詩壇,在瑞典文學界居翹楚地位。至今共發表163首詩,除《17首詩》外的作品結集為《途中的祕密》(Hemligheter på vägen, 1958)、《半完成的天空》 (Klangar och spår, 1966)、《音色和足跡》、《看見黑暗》(Mörkseende, 1970)、《小路》、《波羅的海》(Östersjöar , 1974)、《真理的障礙》、《野蠻的廣場》、《為生者和死者》(För levande och döda)和《悲哀貢多拉》(Sorgegondolen, 1996) 十部詩集,作品被譯為丹麥文、匈牙利文、芬蘭語、英文等五十幾國語言。一九九○年患腦溢血導致右半身癱瘓後,不能言語,仍堅持純詩寫作。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瓊斯蒫摩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父親是新聞記者,但父母離異後,就與身為教師的母親相依為命。幼時常在Runmarö 島上消磨夏日時光,他詩的主題常圍繞在自然風景。瓊斯蒫摩在沉醉於音樂和繪畫之前,曾對考古和自然科學著迷,並一度想當探險家。一九五六年自斯德哥爾摩大學取得心理學學位,旋即服務於大學內的心理科技中心,於一九六○年擔任心理醫師,服務於Roxtuna的青少年看守所。自此而後,瓊斯蒫摩一邊從事心理醫師工作,一邊寫詩。一九八○年之後在一勞公機構擔任心理醫師。同時,他也是位業餘的音樂家,彈奏鋼琴和管風琴。
一九五四年的成名作《17首詩》收錄他所創作的無韻詩,而後瓊斯蒫摩不斷嘗試不同韻腳,但是大部分的詩都是格律鬆散的「自由詩」(free verse)。《途中的祕密》和《半完成的天空》寫的主題環繞在他常旅遊之地--巴爾幹島、西班牙、非洲和美國。他精湛的詩藝和他强有力的精神生活互為砥礪,使他的詩中充滿了對事物和生命秘密的敏銳感知和獨特發現。他詩中超現實意象像是一道門,門裡通往內心世界的靈視及玄思詮釋。《看見黑暗》(1970) 探討的是詩人週遭親人的生活、死亡、疾病和危機。瓊斯蒫摩的詩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他通過超現實的突兀意象和素描般傳神的描寫,呈現出非凡的語言造型能力,展現了言簡意深的至高境界。
二○○一年為慶祝詩人七十大壽,Bonniers公司出版《航空信》(Air mail) 詩集,紀念詩人與好友羅柏.布萊(Robert Bly),亦是其詩作的譯者,自一九六四至一九九○年的往返信札。
在許多湯姆士.瓊斯蒫摩的詩作中,自然風景交錯,像海與陸地的爭戰,像日與夜的輪替,在在顯示生命中的衝突點,自然與人力的交戰,自由與禁錮,政治情勢的角力等。流動與改變形成瓊斯蒫摩詩作中的獨特風景。他的詩將被約定俗成的語言和觀點隔離的現實各部分聯繫起來,讓景象中大大小小的細節彼此撞擊,讓不同的文化和人物,自然與工業交錯一起等等。換句話說,瓊斯蒫摩的詩作讓貌似矛盾衝突的東西揭示内在的心靈聯繫。
我們發現生活中每個瞬間,往往是貧缺不足的。一旦它們完全主宰我們,我們就會陷入隔绝,毁敗的境地。湯姆士.瓊斯蒫摩的詩歌,我認為,正是對這一趨勢的抵抗。詩是一種積極的禪坐,它不是催眠,它是喚醒。
瓊斯蒫摩除獲頒邦能詩作獎 (Bonner Award for Poetry)、德國佩脫拉克獎(Petrarch Prize)、貝爾曼獎 (Bellman Prize)、瑞典皇家諾第克獎(The Swedish Academy’s Nordic Prize)之外,一九九○年榮獲紐士塔達國際文學獎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一九九七年威士特拉(Västerås)市還特別設立瓊斯蒫摩獎來讚揚他在文壇的貢獻。目前瓊斯蒫摩就與妻子莫妮卡(Monica)住在斯德哥爾摩西邊的威士特拉市。
已刊登於 2004 年 12月30日。〈詩是一種積極的禪坐--瑞典詩人: 托瑪斯.瓊斯蒫摩(Tomas Transtromer,1931-〉《自由時報》(自由副刊/國際文壇) 〈當代名家群像系列12 〉第47版。
Labels: 詩選 Poetry